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泄露成为影响百姓安全感的新痛点。近日,大洼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区应急管理局于5月8日,在政府官方网站公示的信息中,对公民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信息,未进行任何去标识化、匿名化处理,共涉及2670人,危及个人信息安全。
为切实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我院依法履行公益诉讼监督职责,针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立案,并于5月22日召开公开听证。在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行政机关代表对本案的意见后,向区应急管理局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同时与受邀参加听证的区政府政务公开室代表进行了充分沟通,督促开展全区专项整治。
会后,区相关职能部门与我院进行座谈会商并达成整改共识,根据共商的整改方案立即对所涉个人信息公开条目进行撤回,去标识化处理,并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建立健全全层级审批制度,强化信息公开审查。同时,我院邀请多名益心为公志愿者对本案后续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经志愿者反馈,目前公益损害风险已消除,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护。
我院办理的该件个人信息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不仅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制度,解决政府履行信息公开职能与隐私保护的矛盾,更是以检察履职促进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治理和完善,同时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好公民合法权益。